“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以来,恒逸集团选择了一条向上游产业链发展之路,忍痛割爱,先后剥离印染、织造,专心致志做大做强PTA、聚酯。十年跌宕起伏,无论鲜花满道,还是荆棘丛生,恒逸人从不为外界所惑,一如既往,率先产业转型,践行产业报国,在一次次涅槃中获得新生。
从2000年的产值不足十亿到如今的200多亿元,从过去的行业跟跑者到今天的领跑者,恒逸集团成功实施“弯道”超车,把握“快”与“慢”节奏,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化纤工业道路上的一个“拓荒者”。用邱董事长的话说:“我们的发展就是在于做大、做强、做精主业,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且要看多个锅,取舍到底哪个是最理想的;但要获得锅里的东西,前提是一定要把碗里的吃透、吃准、吃精。”
舍得法则,有舍才有得
十年前,面对WTO汹涌的外资浪潮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中国民营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国有与外资的夹击中实现产业突围。恒逸集团抓住国际纺织产业重新分工布局的重大契机,忍住陈痛,甚至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实施了壮士断腕式的产业转型,放弃印染、织造。舍弃,表面上是损失,实质上是新生。因为印染、织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回报率低,环境压力大,从发展趋势分析,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弱,正在走下坡路。因此,如果要保留,就意味着企业要放弃更大的发展机会。恒逸集团集中当时所有资源,顶着各方压力,果断决策,向上游聚酯产业发展,迈出产业向上游发展的历史性关键一步。2001年,随着项目成功投产,恒逸集团不仅成为第一家成功涉足聚酯产业的民营企业,而且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第一套大容量熔体直纺技术的广泛应用,单位投资成本下降近2/3,开创国内聚酯行业先河,成为中国聚酯行业革命性突破发展的里程碑,直接推动国内聚酯产业的快速发展。
进取法则,敢拼才会赢
2001-2004年,国内聚酯产业掀起一轮投资高潮,引发原料PTA 需求的急剧增长,造成供应紧张,带动价格暴涨,导致聚酯产业经营举步维艰。恒逸集团肩负产业突围重任,秉承“永不止步,缔造辉煌”的企业精神,继续延长产业链,向聚酯原料PTA突围,实现产业第二次升级。2005年投产的第一套PTA装置,是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杜邦技术和国外设备及生产控制系统,通过第二套装置的国产化设备的应用及装置增容改造、优化装置系统,不断降低能物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现有PTA生产装置投资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平,较行业平均值低三四成,每吨PTA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值低三四百元,有力地保障了公司的长期可观的盈利水平。
熟悉法则,熟悉才能做精
“发挥自己的长处,我熟悉什么行业,我去做什么行业;不是什么行业赚钱,我去做什么行业。”恒逸集团掌舵人邱建林董事长在纺织化纤行业不仅具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管理的阅历和经验,而且对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国家行业政策及区域经济特点了然于胸。对行业的这种“熟悉和兴趣”,很自然地把“坚持巩固、突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作为恒逸集团较长时期的战略方针,为做大、做强、做精主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十年,虽然恒逸集团“错过”房地产业的黄金十年,但抓住中国聚酯和PTA产业的大发展,先后建设宁波和大连两个百万吨级PTA生产基地以及三个聚酯生产基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恒逸集团形成的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纺丝、加弹上下游一体化和规模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产能规模、运营质量、盈利指标等连续几年位居行业第一位,牢固树立行业龙头地位。
大道至简,简单才会恒久
“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恒逸人清醒认识到行业有波峰、有波谷,有倒闭、有新兴,这是自然规律,无法回避,但只要这个行业有需求,就有存在的价值。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到处去寻找赚钱的行业,不如在行业中牢固树立规模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自我修炼,做一个长寿的企业。面对后危机时代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与挑战,恒逸集团继续坚持“巩固、突出、提升主业竞争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进一步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逐步占领产业链制高点,彻底根治产业低端化、竞争力弱的顽疾,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做精,真正打造成为百年恒逸。集团投资发展部副经理 郑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