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恒逸十年历史足音

  作者简介:吴林萍,萧山坎山人,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新闻专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相关工作多年,曾任《每日商报》家装周刊记者编辑、《华东钢业报》主编,现任《聚光人》杂志编辑。

  

  夜已深,仔仔细细地校对完厚厚三百七十余页的《恒逸足音》,心情久未能平静。说实话,我是抱着品读恒逸发展史的心态接受了《恒逸报》主编关于校稿的请托。同时还抱着一种私心———我能比其他人早先一步聆听恒逸十年的历史足音,何其幸哉。
  对于恒逸,我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节,似乎早已相随多年,似乎自己也是一名恒逸人,见证着她的发展壮大,也为她的辉煌成就而骄傲、而鼓掌。
  此次随着《恒逸足音》,将恒逸在2001年到2010年间的大事迹走了个遍。在惊佩于恒逸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不断地将恒逸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于那一个个结构严谨、用词准确的新闻报道和一篇篇情真意切、娓娓而道的副刊通讯。
  对于企业报,我也办了五六年,自觉个中滋味。通讯员的素质、稿件的质量、稿源的充足与否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报整体的档次。要办出一张报纸不难,萧山大大小小那么多民营企业,凡是上一定规模的,都有一份企业报。但有报纸仅仅只是说明存在这一种形式,真正难的是如何办出一张有深度的报纸、一张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报纸、一张外界与员工都喜闻乐见的报纸。我认为,《恒逸报》就真正在这个“难”字上下了苦功,处处可看得出编辑部人员用心经营的痕迹。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稿件,不管是消息类、通讯类、言论类还是副刊类,印刷出来的作品,署的都是通讯员的名字。看到的好作品,读者必定会将褒扬赠于通讯员。事实上,不可否认,《恒逸报》的通讯员确实都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有些副刊作品,虽然是学历不见得多高的车间一线工人所写,却也是朴实而感人。如黄秋妹《父亲的叮嘱》、王小洪《无言的爱》等,点滴生活细节,读后让人眼眶泛红,感同身受。不免感叹,在企业报副刊日显浮躁、充斥着越来越多网络拷贝的今天,还有这么多普普通通的恒逸人,怀揣着一颗爱好文学的心,在静静地写作,抒发着他们质朴的情感,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这一方面说明《恒逸报》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全面、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编辑的水平,谁都知道,这面世的好作品,改者可能比写者需费更多的心思去梳理布局、遣词酢句。
  一张报纸,最难写的就是言论,对于企业报来说亦是如此。但从《恒逸足音》摘录的33篇言论可见,不仅体现了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更直射出他们审时度势的敏锐触角。林艳《开源与节流》、徐智龙《这个冬天,我们能做什么》等,仅从标题,就可看出文章分别是在结合国家倡导节能降耗及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写就。另外,如《也谈“跳槽”》、《让厕所有“香味”》、《如此“和谐”要不得》、《“太极拳”异说》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小见大,摆事实、讲道理,对引导员工思想、稳定人心、加强凝聚力起到了把准方向的作用,真正发挥出了“报纸”与身俱来的舆论引导功能。
  作为一名企业报编辑,通过此次机会循着恒逸的发展足迹走了一回,让我本人也受益匪浅。不仅仅是稿件的写作与把关,更多的是对于办报工作的热忱与信心。希望《恒逸报》越办越好,希望下一个十年,有机会聆听一串新的恒逸足音。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