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坚持助学 10 年,惠及逾 1400 人次

  

  萧山日报记者陈赛男报道 今年下学年开始,小袁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原来,不久前,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员工走进了小袁家,对小袁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将小袁列入恒逸的助学名单中。这意味着,恒逸将为小袁求学提供资助直至大学毕业。据了解,今年恒逸将为区内77名大中学生提供资助。至此,恒逸的助学扶才事业已经走过10个年头。
  200万元起步10年执著如一 11年前,当恒逸工业销售产值首次超10亿元,进入萧山企业前三甲行列时,恒逸便在回报社会的各项方式中选择了“助学”。2002年,恒逸的“200万元爱心助学工程”正式启动,为18名贫困学生提供了首笔助学资金。
  小童是2004年接受恒逸资助的。那年,小童还只是一名高中生,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让小童的求学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了解到小童的情况后,恒逸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为小童的大学梦点燃了希望之光。如今,在恒逸的资助下,小童已经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8年的持续资助让小童对恒逸充满感激:“感谢恒逸为我们这些生活上暂时有困难的学子所做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相信人生即使有再大的苦难也都是存在希望的。”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像小童一样的贫困学子受到资助,恒逸的200万助学资金已经远远超额。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决定将“200万元爱心助学工程”升级为“2000万元爱心助学工程”,把助学事业坚持做下去。然而,恒逸的“助学”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受助学生关心与支持。助学以来,恒逸坚持每年对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还时常去学校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日常的个人联系更是来往不断。受助者小陈一直记得在自己准备高考的那段时间里,来自恒逸的关心。在给恒逸的书信中,她写到:“当我多次接到恒逸打来的电话,关心询问我的高考时,我实在很感动。”
  10年来,恒逸已先后资助了1453人次,但实际受助人次却远远不止。在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杨一行看来,恒逸的助学行动是希望把爱心传递下去。事实上,在恒逸资助的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不少学生接下了这个爱心棒,2009年接受恒逸资助的小田就是其中一名。大学期间,小田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被授予院优秀志愿者称号。去年,小田还做为全国第八届残运会的志愿者,为更多人提供志愿服务。
  累计8000多万元为社会造才“一个企业、一个社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恒逸集团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胡远华介绍说,当初恒逸的发展靠的是社会提供的人才支持,如今,做大的恒逸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培养人才。于是,恒逸将“扶才”作为助学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政府对助学的投入越来越大,社会上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也越来越多,恒逸的助困只是一个补充,而‘扶才’工作的重要意义更加明显。”杨一行这样解释道。为此,在恒逸的助学行动中,选择的资助对象不仅仅要求“家庭贫困”,还明确提出“品学兼优”的条件。事实上,在恒逸后期的助学行动中,对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已经成为助学事业的重点。如今,为社会培养人才正逐渐成为恒逸助学的理念和最终目标。
  2003年,恒逸集团捐资1000万元在东华大学设立恒逸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首次实现与高校的合作;2007年,恒逸在浙江大学投资1000万元成立“恒逸基金”,用于浙江大学奖学金、民营经济学术研究以及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这些资金应用只有很小比例用于困难学生资助,而更多用于扶持优秀学生做好学业研究,资助老师和专家做好经济发展研究,尤其是民企的发展。”在杨一行看来,当前恒逸助学重点是对人才的扶持,对社会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这是邱建林对企业助困扶才这项事业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恒逸已在“爱心助学工程”、浙江大学和东华大学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目标。今年5月下旬,恒逸在浙江大学再投入2000万元。这8000多万元助学金,是恒逸回报社会的有力见证。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