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房子、婚姻家庭等问题频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身边小伙伴门聊天的常设话题。想当初,一年前的我们,可都还是些个言语间流露着烂漫的学生。而今,虽还没有真正地走出校门,这些大人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被推到我们面前。这让我不禁想起夜晚火车到站的场景。乘客还没出站,就远远地听见拉客的生意人手里举着牌子,嘴巴不断地吆喝着“要住宿吗?”一旦出了车站,这些生意人便以“热情”、“缠绵”的方式迎接你。初来乍到,旅客自然需要住宿,但是多数人还是喜欢在自己计划内行事——直接前往自己预定的酒店或者自己再选酒店,而不是被粗暴地拉往某个地方。工作、房子、婚姻家庭等等,也都是即将毕业的我们必须要面临的。提前演习或实战,确实能大大提高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但也极大地破坏了我们对校园、对无忧无虑生活的最后一点温存。
美梦被粗暴地喊醒,谁也不乐意,但那又如何。不是房子、工作、未来刁难我们,而是我们走入了被这些问题滋润且烦恼着的阶段。越是年轻,人们就越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给自己定年龄,虽有一年一度的生日提醒,但通常过了那天,就忘了那天的原始意义。在此后的一年里,也很少想起过。尽管每个人的年龄都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却不是每个人心里都对自己的年龄有明确的概念。也许正因为如此,某天我们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或者身份时,常会表现得有些大惊小怪。你看着墙上自己大学入学时的照片,那青涩的模样,一定会惹得自己怀念。你对着镜子打量着自己,试图找出不变的地方,却往往发现变化之大出人意料。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在经历。六七年不见了,甭管长没长大,反正是够大了。
偶尔,我们脸上还是会有孩子般放纵无邪的表情,但无数个日常中我们展现的是一张张成年人的脸——若有所思、心有所顾。小孩子和成年人这两个身份在我们身体上进行角逐,从一开始,胜负早已确定。成年人以自己吃过的米之多,走过的路之长,轻轻松松就盖过小不点的“无知、幼稚、不懂事”。大人们越是能够在这个社会生活得得心应手,就意味着将曾经年少的模样打磨得越彻底。只是无论怎样彻底,我们都还是能从其身上看见他孩童时的模样。在这一点上,相信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否成年或年老,作为父母,他们总能从当下孩子的一个举动、表情,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那个小孩子的样子。所以,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长大这种事,大多数人都是后知后觉的。那些一夜间长大,对成长一事有着刻骨铭心记忆的,通常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当成长以自己难以抗拒的粗暴方式袭来,他们只能承受,继而适应。流程和一般人相似,遇见,承受、适应,过程却比一般人激烈。
走进成年人行列,将失去一切对孩子的特殊关照,而要接受成年人的法则。像是在用脚底摸着石头过河,下一步水深不可测,一切当需谨慎。也许有一天,你忍不住嘲笑自己,当年的勇气何在?潇洒何在?当然,你的勇气和潇洒并没有完全消失,一直藏在骨子里,只是每当勇气、潇洒冲出去时,理性会及时地站出来,劝其好生思量。成年人那一系列经典表情包就是这样塑成的。
所以说,长大的标志不是说我们能做多少事,而是我们不会再轻易做一些事。每一个决定都有着深思熟路的思考,尽管很多时候,深思熟路的结果是越来越理不清道不明,但每次行动之前还是会想一想,似乎这是一种习惯。对,这是典型的成年人的习惯。我们都长大了,显然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