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网络发达,我有幸加入一个传统文化微信群,它如同一座桥梁,让我得以在线上沉浸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韵味之中。前几天,群主通知,到养老院进行共修活动,主要以诵读经典、为老人服务的形式,传递爱与温暖。一看是周末,既不值班又生产稳定,我欣然应允,怀揣着一份初探的好奇与期待,踏上了这段不凡之旅。
开车导航30多公里终于到达,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三三两两的人群,或轻声交谈,或悠然参观,我亦在其中,有人问我是参加读书会吗?我嗫嚅地说“是吧”,匆匆向群内报备已至,群主的迅速回应如同暖流,驱散了我心中的一丝忐忑。原来,这并非我误打误撞的读书会,而是一场更为深刻的心灵交汇。
漫步于院内,每一处景致都透露出别样的雅致与和谐。进大门后是廊桥,廊桥横跨池塘之上,悬挂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某志愿服务工作站”牌匾熠熠生辉;走完廊桥,右前方的毛主席雕像栩栩如生,毛主席雕像庄严矗立,碑上“为人民服务”五字鲜红夺目,苍劲有力,彰显着不朽的精神力量;雕像对面,食堂与茶室的温馨,果树与菜地的生机,为这方天地添了几分田园诗意;廊桥左前方,主楼巍峨,老人或行或坐,怡然自乐,尽显岁月静好;再往前,右边小楼门口悬挂着“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大讲堂”牌匾赫然在目,各类设施(学习室、念佛堂、洗碗(菜)池、停车位、公共厕所等)一应俱全,整个院内干净整洁、窗明几净,敬老爱老的氛围浓厚,彻底颠覆了传统养老院暮气沉沉的印象。
与群友见面寒暄,来自金华、上海、桐庐等地的朋友汇聚一堂,相比之下,我自杭州而来,倒像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群主与管理人员的细致安排下,早已有志愿者完成了部分服务,我们便将重心转向了陪伴与交流,上午的经典诵读声声入耳,午后的小憩宁静致远,下午则深入房间,细致入微地关怀着每一位老人。
吃自助午餐时,我心想到这里来既不是出差、也不是做客,我虽自谦于言辞笨拙、手脚不便,却也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即便是洗碗这样的小事,也被热情的群友捷足先登,那份谦逊与互助,让我深感温暖与惭愧。走进老人的房间,无论是单人间还是双人间,都干净整洁,透着家的温馨。我们或剪指甲,或理发,或只是静静地陪伴,那份真诚的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放。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好的回馈。特别是那位92岁高龄却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她的乐观与活力,让我不禁感叹岁月虽老,人心不老。
提及养老院,外界往往充斥着种种偏见与误解,但这里的景象却截然不同。管理者、护工与老人之间,流淌着的是温情与理解,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正如毛主席所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家养老院正是凭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让这里成为了老人们心灵的避风港,让他们在晚年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随着夕阳西下,我们的共修之旅也接近尾声。在送别金华群友的路上,我满心感慨。这次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爱与被爱的力量,更让我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回家的路上,我满心欢喜,因为我知道,今天播下的每一份爱与关怀,都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这份初心,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关爱他人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刘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