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教科人一体”战略正以澎湃动能,构筑起浙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萧山区人社局日前推出“站况显著”专题报道《博士后工作站教科人一体化之恒逸经验》,深入探访具有示范效应的恒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解密它如何多维联动,构建“人才+科技+产业”的教科人一体化生态模式,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打造博士后工作教科人一体化标杆样板。
晨光初启,恒逸研究院的产学研协同场景正生动上演。浙江大学侯教授手持激光笔,将光束聚焦在绿色催化、生物基材料、尼龙闭环三大战略课题上:“今年博士后入站项目要形成校企联合攻关矩阵。”
楼下实验室内,身穿白大褂的浙江大学肖教授手持刚出炉的检测数据,在白板前快速推演。此时,实验室月度研讨会同步进行,东华大学张教授针对纤维性能波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恒逸,这样的多线协同已成常态,恒逸学者的身影始终贯穿研发全流程的每一刻度……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原料供应商和化纤制造业龙头企业,早在2003年,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就获批设立萧山区首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成为企业引才、创新的重要平台。
以工作站为平台,多年来,恒逸集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通过共建研究院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与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因而得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储备与雄厚的科研资源。
在深化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恒逸集团勇于创新聘用方式,通过探索推动“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创新人才共享共育模式,引进了多名特定领域的校企专家和高校教授作为“恒逸首席科学家”和“恒逸学者”,携手共建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通过跨界融合和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共育创新科研成果,全面推动产业恒逸向科技恒逸的战略性转型。
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新机制
作为连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恒逸研究院下属研究所秉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以一批恒逸学者为核心驱动力,配套多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博硕研发梯队。研究所不仅配备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独立实验室集群,为前沿探索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还持续投入巨额科研经费,用于突破性实验研究与技术创新,确保科研活动的持续性与前瞻性。
通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攻关等实践活动,恒逸学者们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实践,同时将产业需求反馈至教育体系,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优化人才梯队建设新布局
恒逸学者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平台。东华大学张教授实验室研发团队以“新材料研发—功能化突破—市场化落地”为导向,建立了“导师指导、博士生攻坚、硕士生转化、本科生实践”的梯度培养模式。其倡导的“学术+产业”双轨发展路径,培养出一批既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又熟悉产业运营规律的团队成员。这种复合型人才结构有助于企业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新赋能
依托企业的研发平台和资源,恒逸学者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浙江大学肖教授实验室秉持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理念,通过“技术研发-中试放大-工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重点攻关油、气及锦纶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开发出多种高性能催化剂,显著提升了反应效率和经济性,为恒逸集团全产业链绿色催化转型贡献创新力量。
浙江大学成教授实验室聚焦于绿色化工与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废旧资源循环再生、生物基材料单体开发等方向开展研究。在科教人一体化实践中,其深度参与校企联合研发项目,通过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助力恒逸构建尼龙产业链闭环体系,突破长链尼龙单体国产化瓶颈。团队研发的相关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恒逸集团在生物基材料、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战略布局赋能。通过技术辐射和产业带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核心技术攻关新突破
恒逸学者们带领进站博士后们对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成果丰硕。
以恒逸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李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研发了本质安全性高并且生产效率接近国外领先技术的大规模流化床双氧水制备技术,固废产生量较传统技术降低30%,废水排放减少15%,采用该技术的工业生产示范装置即将投产,获评“广西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以恒逸首席科学家&浙江理工大学张教授为首的纤维材料科研团队,突破性研发“易去污尼龙6聚合纺丝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功打造国内首款环保型无氟共聚改性防污尼龙。该技术攻克了传统改性剂易流失污染的技术瓶颈,产品去污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兼具色彩表现力强、材质适配性高等特点,现已成功应用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此项技术为尼龙产业绿色升级提供了核心解决方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以恒逸学者&东华大学张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成功开发“锦纶专用TiO2消光剂绿色制造及全消光锦纶产业化应用技术”。该项目攻克了高端消光剂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打破国际垄断并降低行业成本。建成国内首条绿色制造产业化装置,实现消光剂浆料高浓度稳定制备,为我国锦纶产业提质增效、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恒逸学者模式为助力博士后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新的驱动力,为教科人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通过“人才共引、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机制,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教育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新动能。
(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