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第3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海宁 2025)在潮城海宁启幕。
大会以“承上启下,多元创新——展望全球化纤工业未来发展”为主题,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等行业新动态、新趋势,解析当前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潜在机遇,同期启动“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工作,为推动全球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凝共识、聚动能、明方向、绘蓝图。
恒逸石化常务副总裁、恒逸研究院院长王松林,恒逸集团董事长助理、恒逸研究院副院长吕天然参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海宁市经编行业协会、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承办。
材料进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纤维的科技进步,一直在以创新之光点亮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会上,“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正式启动。该研究工作将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恒逸集团共同开展。
关于“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启动的必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从“化纤是什么、经历了什么、未来能做什么”三方面深入解读。她指出,化纤不只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原材料,更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关系全产业链发展,属全球高技术竞争关键领域。政策层面,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已重点布局化纤材料研发,“十五五”临近,相关支持与布局有望进一步加强。
朱美芳强调,当前中国纤维科技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搭建校企、科企精准合作平台,强化行业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对引领行业技术迭代非常重要。对于纤维科技未来发展,她提出聚焦 “三科”:以科技为核心夯实技术创新根基,以科普为桥梁让公众读懂纤维科技价值,以科幻为引擎激发突破技术边界的探索力,三者联动推动纤维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纤维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王松林表示。他从四方面分享了恒逸绿色发展实践。一是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生。二是制备FDCA+PEF生物基材料。三是研发PTT、纤维级聚酯(Petale)可生物降解材料。四是优化生产工艺过程,研发推广钛系催化剂、锦纶直纺、原液着色等技术。
“以AI赋能提质增效,以拥抱新经济开拓新局,以科技创新迭代产品,以绿色实践守护资源环境,纤维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是所有访谈嘉宾的共识,也是业界同仁的共同期许。
9月25日,在分论坛——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恒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家旭博士围绕《蓓特尔生物可降解涤纶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度分享,系统解析了这款创新材料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实践,为纺织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