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从杭州湾畔的产业深耕,到荆楚大地的绿色落子,恒逸的每一步布局,既是企业转型的战略抉择,也牵动着从业者与故土的情感联结。本文作者石长江,既是扎根恒逸五年的前员工,亦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他以亲身经历为笔,串联起职业记忆与家乡情怀,字里行间藏着对产业的洞察、对故土的期盼,不仅让我们看见一个企业与一方水土的双向奔赴,更让“恒逸人,永不散”的深情厚谊愈发动人。
从杭州湾到江陵港,一条绿色纽带连接了我的职业情怀与乡土深情。“恒逸石化100万吨绿色循环新材料项目正式落户湖北荆州江陵。”偶然间,看到前同事转发的一则行业新闻,心头先是一愣,随即涌上一阵难以言喻的惊喜与自豪。
这个承载了我青春岁月的老东家,这个代表行业前沿的绿色项目,竟选在了我的家乡——湖北荆门的毗邻之城。地图上曾毫不相干的两个地点,因这百万吨级的“绿色雄心”,在我的情感世界里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记忆中的巨轮:
从 “一滴油” 到 “两根丝”
2009年毕业后,我在恒逸度过了五年多的时光。那时,耳边萦绕的满是“PX”“PTA”“PET”“聚酯”“纺丝”这些专业词汇,公司的宏伟蓝图清晰可见,是构建一条从石油炼化到聚酯纺丝的完整产业链。厂区里的座座高塔、条条管道,都在诉说着工业时代的规模与力量。
那时候,行业的主旋律是“做大、做强”。我们常讨论的,是如何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运营成本,如何让“恒逸制造”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恒逸就像一艘航行在“资源消耗”航道上的巨轮,强大,却也真切地承受着油价波动与环保压力的双重风浪。
我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专业,说通俗些,其实就是“化纤”。毕业时能进入聚酯纺丝工厂,算是专业超级对口。但我们那一届五个班,真正进入这个行业,还能坚持到现在的,恐怕只剩个位数了。
不过,“对口”不代表学校已经教会了我们足够的本领在企业一展拳脚。刚扎进车间我才发现,课本上重点讲解的“切片纺”技术,在厂里根本见不到;反倒是课本里一笔带过的“熔体直纺”,恒逸早在2001年就已投产,并荣获了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但那时网络不发达,面对前沿技术,最初满是“摸不着头脑”的茫然。
更具挑战的是,我刚入职就赶上了一个大项目——50万吨聚酯新建项目。项目选址在钱塘江畔的一片滩涂上,一切都要从土建施工开始。每天清晨,我们要乘坐九座商务车,花近一个小时才能抵达工地,下车后必须穿上雨靴才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施工现场。我本是从山里走出来的,这点苦和脏算不上什么。在工地里,我跟着师傅熟悉土建图纸、辨认阀门管件,再到后来参与公用工程管道、工艺管道的铺设与设备安装 ,一步步看着工厂从无到有,从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到纵横交错的管道网络,从设备就位到顺利投产。
如今十多年过去,那些场景仍历历在目。钟师傅的悉心指导,老同事、老领导的言传身教,至今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时代的转身:
从“废弃瓶片”到“绿色新材”
然而,新闻里提到的这个百万吨绿色循环项目,描绘的却是一幅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图景。
它的起点,不再是遥远的油田,而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废弃矿泉水瓶、旧纺织物;它的核心技术,是先进的化学回收工艺 ,能将这些“城市矿产”神奇地还原成品质不输新料的绿色单体,再加工成高端环保纤维和瓶片。
这早已不是简单的“回收再利用”,而是一场真正的“涅槃重生”。
其实在恒逸市场部工作时,我就接触过类似的回收项目。那时候我们聊到,每年有大量军训服报废,其中扣子、拉链等部件因材质复杂,处理起来格外困难。后来随着全球绿色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几家专注化学回收的企业也逐渐做起规模。
在我这个前员工看来,恒逸此举,绝非一时跟风,背后藏着三重“过人之处”:
一是技术之“牛”,破解回收难题。用“化学法”实现材料的闭环循环,彻底解决了传统物理回收存在的“品质降级”痛点,让高端品牌使用再生材料成为可能;
二是战略之“牛”,抢占绿色通行证。当全球品牌纷纷承诺提升再生材料使用率时,恒逸已率先为下游客户备好“绿色粮仓”。这不仅是生意布局,更是抢占未来市场的“船票”;
三是格局之“牛”,响应“双碳”使命。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项目带来的大幅减碳效益,为企业穿上了最坚固的“碳足迹”护甲,更是长远发展的“定心丸”。
为何是江陵?
家乡湖北的绿色新机遇
最让我这个荆门人感慨的,是项目的选址——湖北荆州江陵。
江陵与我的家乡荆门,同属“宜荆荆”都市圈,共饮长江水。这个选择,意义非凡。
它意味着,恒逸这艘“产业巨轮”,正将航向从沿海深水港,转向内陆黄金水道。这不仅是产业转移,更是战略布局。湖北乃至整个中西部市场产生的海量再生资源,从此有了一个世界级的“消化系统”就近处理。
想象一下,未来家乡的废旧物资,不必千里跋涉,就能在江陵“脱胎换骨”,成为走向世界的绿色产品。这不仅是一条产业链,更是一条滋养家乡水土的“绿色动脉”。它带来的,是就业,是税收,是全新的产业生态,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
祝福与展望:
巨轮新航向,乡土新篇章
此刻,我的心中满是两份沉甸甸的祝福。
一份献给老东家恒逸。我深知传统产业巨头转型的艰难,更敬佩这份突破过往、勇闯新路的勇气。祝贺你没有沉醉于过去的辉煌,而是果敢地驶向可持续发展的蓝海。这份远见,值得所有从业者敬佩。
另一份献给我的家乡湖北。愿这片孕育了英雄的土地,能借着恒逸绿色项目这样的产业浪潮,焕发新的生机。愿“荆楚大地”的名片上,能再添一抹先进的、绿色的亮色。
从杭州湾到江陵港,恒逸的这一步,在我眼里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一个时代。它连接起我的职业过往与乡土未来。
或许有一天,当我回到湖北,遥望南方的江陵,会倍感骄傲。那里不仅书写着“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年古诗,更在续写着由我的老东家执笔、关乎绿色未来的全新史诗。
作者简介:
石长江,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参与高新一期项目建设,后参与纺丝B车间管理。离开恒逸后,进入非织造布行业,现从事闪蒸非织造布产品研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