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集团自2006年首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至今已发行七期短融券和两期中期票据,累计实现融资额48亿元,债券融资已成为集团常态化的融资渠道。作为以石化为主业的民营企业,集团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战略成功离不开债券融资的支持。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集团不仅开拓了融资渠道,稳定了资金来源、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借此增强了与金融机构、外部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渠道,并建立了专业的融资队伍,为集团“四五”融资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债券融资为集团战略发展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集团债券融资比重呈持续上升势头,已经成为集团常态化的融资渠道。尽管2006年成功发行了4亿元短融券,但是受限于民营企业的身份和行业的周期性低谷,四年间集团仅发行三期短融券,累计融资额12亿元。2010年伴随着石化行业景气恢复和集团信用评级的连续两年提升,债券融资额获得强劲攀升,已成为集团重要的筹资来源。集团年末债券余额占总负债比重,已由2006年的6%上升至2011年的16%,并有望在“四五”时期持续保持上升势头。
短融券续发使得短期资金不断延续,稳定了集团长期资金来源。集团2010至2011年发行的四期各5亿元短融券,通过期限的对接,相当于发行了2年期的10亿元中票。随着未来短融券的不断续发,这一期限还将不断被延长。
中期票据直接为集团提供了长期资金。2010年和2011年集团发行了两期中期票据,分别获得3年和5年的长期稳定资金,减轻了短期资金压力。其中2011年中票发行采用信用方式发行,节省了抵押品。中票的发行使得集团长期融资来源的比重超过20%,优化了资金的期限结构。
债券融资减轻了紧缩信贷政策对集团的负面影响,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今年国内紧缩政策下众多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额度不足,集团通过发行两期短融和一期中票,成功融资18亿元,减缓了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债券融资为集团战略发展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
集团历年发行短融和中票产品均体现出低成本优势。2006年和2010年所发债券和同期限银行贷款相比,在扣除相应的承销费用后,年利率依旧可以降低至少约100bp,成本优势明显。尽管2006、2007和2011年债券产品的利差较小甚至为负,但考虑到这三年紧缩的宏观环境,民营企业实际贷款成本已经远超银行贷款基准利率,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失去比较意义,集团通过债券融资的优势已经难以通过利差方式表现。
相对于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在非利息成本方面也体现出明显优势。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目前均没有类似的附加限制,融入的资金可足额高效使用。集团2011年获得的18亿债券融资,相对于银行贷款,非利息成本优势显著。持续债券发行增强融资能力,提升品牌美誉度
债券融资促进了集团与金融机构、外部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增加了集团了解外部融资环境的通道。通过债券发行,集团增强了与商业银行投行部门的交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作为集团债券承销人的中国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不仅在债券发行中对集团提供指导,还通过信息交流,帮助集团展开对债券市场的跟踪研究,加大对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各项政策的研读。债券发行也促使集团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通过对债券产品二级市场交易情况进行分析,集团已展开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工作。
与投资者和中介的沟通同时也提升了恒逸品牌的影响力。2007年集团获得大公评级公司A+的主体评级,为集团短融的发行奠定了基础。2010年,集团获得AA-的主体评级,并在2011年成功升级为AA级。主体评级的不断上升不仅肯定了集团战略的实施,同时也降低了集团融资成本,向外部投资者和中介展示了集团的竞争优势。
经过五年来债券的持续发行和研究,集团建立了专业的债券融资团队。通过对国内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形势的分析,团队按照集团财务状况,通过债券发行时点和发行方式的选择,以降低集团融资成本。2010年后发行的债券产品,已经逐步由过去的单纯降低发行成本,转变为针对集团战略,对融资成本和期限匹配进行统筹安排。此外,融资团队针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以定期内刊发行和不定期研究报告的形式,为集团高层和各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过去五年的债券融资为集团战略推进从融资能力、资金来源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伴随着“四五”战略的逐步实施,债券融资在集团融资战略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恒逸博士后工作站 谭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