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旅行拾遗

  

  去年九月中下旬,在学校开课以前,我花了2周时间独自旅行,沿途Manchester, Liverpool, Lake District, Glasgow,Edinburgh, London等。主要是UK西线一溜以及苏格兰的两个城市。没有机会去苏格兰高地看看,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补上。另外,伦敦周边及东线应该以后机会多多,相信今后定能成行。
  这趟旅程从八月中旬不到就在准备了。感谢UK丰富的线上旅行信息,简单的预订方式,方便的支付系统。偶然在App Store发现的神级软件Tripit,提供攻略的各种论坛,当然还有万能的谷歌系,让我在临行前已经把每一个细节规划的清清楚楚,以至于临走前打印出来的资料就有厚厚一沓,再配以旅行期间无所不能的iPhone,让我时常有种比当地人更了解此地的错觉。当然这绝对是错觉,甚至是大大的错误,但这些功课、装备帮我对将要面对的新世界建立了最起码的安全感,哪怕这是虚妄的,浅薄的,不切实际的。
  很多朋友问我干嘛要一个人旅行,他们的疑问多半是出于两个方面:安全和孤独。没错,关于安全问题,人越多安全系数自然会高一点,但安全问题还是有些不同,它有点像是系统风险,你可以不断增加人数,提高portfolio的diversification,但是永远无法消除系统风险。我自认为我的前期准备已经某种程度上部分替代了与人同行而降低的安全风险,而剩余的系统风险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一个人旅游在操作上已经进入可行区间。至于孤独问题,这必然是要承受的副作用,但或许还可以换个角度看。
  漫无目的在异国他乡压马路,感受无所不在的文化Shock,经历莫名其妙却又能被瞬间感动的小事,这些体验或许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完整,全然属于你自己,可以任意放大反复深入体会的。当然还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恐怕生命中没有哪一段可以和这两周相比。父母以为与我一起同去的有10人,所以他们也没有特别担心,自然也不会有无休止的“骚扰”;也没有任何一个朋友知晓我具体的行踪,只是大体上知道我正在独自旅游。直到要爬英格兰第三高峰Helvellyn前,考虑到天气不佳,的确有一定危险,我才在Facebook上留了下我的行踪,住的旅馆位置,以防不测。
  其实起初我也希望找人一同出行,但是暑假里几次失望的集体出行让我彻底意识到旅行这东西真的是一个人的事情。“他人即地狱”,萨特的这句名言,虽然早已烂透了大街,但是这句名言来描述旅行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如此的贴切。按照萨特的说法,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然后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本质就是这自由选择的结果。
  但是现实中,人们无法不顾及别人的目光,经常在选择中犹豫不决,以至于常常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选择。旅行途中充满未知,选择哪个方向,走哪条马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驻足欣赏什么风景,每时每刻你的感官都接受着新的刺激,与别人不尽相同的刺激,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应该多多少少有别于其他人。有些人前脑与基底神经带特别活跃,有些人动不动就分泌大量多巴胺,这些差别自然而然使他们的行为举动也出现差异。有些人环绕巨石阵,是为了试图探寻其中隐含的古老意义;而有的人环顾一周仅仅为了对比哪一块石头才配得上称作上校鸡块,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权应该交予每一个个体。也正因此,旅行中,人与人的爱恨,好恶会表现的尤其透彻,以至于任何一次对他人的退让与妥协都使自己遭受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与他人旅行必然是一个互相迁就的过程,正如我们每个人每一天身体力行的那样,并似乎从中得到持续可观的收益。
  每个旅行的人都好像置身于石器时代,周遭没有同伴,却有无数未知独自面对,唯有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去丰富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第一个思考自身存在意义的不是古希腊七贤,而是某个落单被狼群包围的原始人,在临死的一刹那,心里哀吼“What the hell! Why am I supposed to be here?”
  没错,Why am I supposed tobe here?或者干脆Who am I?旅行中自身强烈的存在感也绝不是那种映射在别人印象中可有可无的残像,而是真真切切通过每一滴滑落脸颊的汗水,每一处酸痛的身体部位,每一丝轻微的心理活动体现出来。在爬Helvellyn时,上山下山总共6个多小时中,一共只碰到三个人,而且都是下山时才碰到的。而上山途中正好是风雨最大的时候,在爬了2个多小时的时候看了下GPS,发现离登顶还有近一半的路程,并且山路特别不好走,连走哪条路都无法辨认,目力所及空无一人,穿了三件外套还是被风吹的哆嗦,脑袋里接收到的都是身体各个部位酸痛的讯息。
  放弃的念头开始闪现,因为按照预先计划如果3小时左右没有登顶,等到下山就会错过末班公交车,错过公交车就会错过晚上去Glasgow的火车,错过火车意味着在Glasgow订的旅馆也没法睡了。几乎是一念之间,只知道身体已然替我做出了决定,完全不由分说就加快了步伐,这股意志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渴望冒险,如此的不计后果,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试图重新体会那个完全不一样的自我。试想如果当时我选择掉头下山,此时此刻我一定会后悔不已,Eason有歌:“谁在催我成长,让我失去迷途的胆量”,或许表达的就是在那一刻掉头下山的感受吧。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51La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