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记

  


  星期六,又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这丝毫没有停歇意思的南方之雨,快把人折磨成抑郁症了。也许,这只是我一个北人的大惊小怪。我出门去了龙井村———虽然报纸上说龙井茶月底才开园采摘,可还是想去看看,毕竟,在号称“茶乡第一村”的龙井村里看看碧绿的茶园、来来往往的茶客,也是一件有趣的踏青之事。到了村子,已是下午三时,长期的雨水把街道洗得干净而发亮,偶尔经过的一两个游客的影子,几乎能在街面上看出倒影来。
  先在侨商我家度假村登记好住处,然后出去玩。
  雨,大了起来,只好在村子里随便走走。一圈逛下来,发现这里算得上是好山好水。东有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钱塘江,北边的狮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如此一块风水宝地,怎能没有好茶!暮色四合,拐身走进临街的一家茶社,想看看茶叶。一进门,主人热情地迎上来,以为要买茶。女主人主动泡了杯龙井,坐下来,且喝且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茶叶的旧事。慢慢地相熟了,原来,这里的男主人姓李,世世代代住在龙井村,他13岁开始学炒茶,已经47年了。已经60岁的人了,在风景秀美的龙井村,开家小店,以卖茶为生,这样的生活真让人羡慕。
  晚饭在度假村的餐厅吃,有一款野菜丸子,是一种名叫地菜的野菜做的,汤里辅以木耳,极好吃。它的清淡,让人回味悠长,有少年时代暗恋的味道。夜读稀里糊涂带去的《随风而行》,一册诗集,一册伊朗的一位电影导演写的诗集。
  次日早晨醒来,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了,像是为我游玩提供便利似的。于是,花十块钱赶紧去龙井村的景区,主要是想看看乾隆御封的十八棵茶树。进入景区门口,约来导游,她讲得倒背如流,口若悬河,有一股机械的感觉,像是电话那端的接线员,了无生机。其实,这是中国导游的职业病,不能苛刻人家。天天面对美女,都会有审美疲劳,逞论一处景点。十几分钟后,她讲完了,道完一声甜美的“欢迎下次再来”后走了,我开始自个儿玩,这样也随心,就当前面她的讲解是给我普及了一下龙井村的基本知识,垫个底。
  站在十八棵沾染了皇恩的茶树前,不像先前听到的那么神乎其神。我的家乡有句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斯言妙哉。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又去了辩才亭。其实,相比于乾隆,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位当年在上天竺任主持的法师。相传,北宋元丰二年(1078),他退居老龙井,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开创了龙井种茶的先河,后人称他为龙井茶的开山鼻祖。而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六下江南、四到龙井茶区,只是官员权利的延伸罢了。从辩才亭,拐个弯,就是一尊他与苏轼论茶的塑像。雨后的苏轼与辩才,像身干净,目光清澈。步行下山,在两株宋梅前伫立良久,雨后的梅花,含苞欲放,欲说还休,宛似一场进展缓慢的爱情。有人在梅树的枝杆上贴了张红纸,上书一支江南歌谣,颇有烟火气: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如果没有西湖龙井,这个村子一定只是杭城郊外一座寂寞寞无主的小村庄罢了。村因茶名,据说现在富得流油了,据说也富了一批用乌龙早冒充明前西湖龙井的人。西湖龙井是一个品牌,是茶中王子,可是村子里似乎少了些文化的气息,那些立在茶园边诸如“西湖龙井产地保护区”之类的牌子,并不是文化与精神的延伸。
  想像中,应该在进入村口就能听到隐隐约约的琴声,低徊高雅,琴声的起落迂回间有淙淙流水的声音,那是九溪源的流水对琴声的和鸣。目之所及,应当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遁身其中,有一座小小花园迎面而来,近处有一张古老的竹质茶桌,上置青瓷茶具,等待着茶客的寻古访旧。哦,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里,这只能是我的痴心妄想。因为,当我甫入龙井村时,遇到了不少衣着鲜艳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站在路边,主动邀你入室品茶,热情的模样让人不免联想起火车站附近招揽旅客的人们。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