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山村》有感

  

  朋友爱书成痴,藏书甚丰。三五人一起,交谈中,他总是劝诫大家不要陷入“书看得太少而
  囧想法太多”的 途。自然地,我也不少被他数落书看得太少,而时常被赠送一两本书籍。书籍,总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尤其是有思想深度的书籍,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们所带来的影响更是深刻。这本《饥饿的山村》便是朋友看完后希望我拜读的,已经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了,断断续续地翻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感触颇深却也是断断续续。书中的故事,离这个年代的我有些久远,然而书页上朋友那遒劲有力地两行读后感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个善于忘记苦难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一个善于忘记苦难的个人是无法拯救的!可是,善忘却是常态。”显然,朋友对于苦难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苦难的本身,而是经历过苦难后,需要记住并时刻警醒自己。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善于从苦难和危机中汲取教训而昂然前行的民族。苦难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一身尘土,一身鲜血。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样善于把危机转为契机。严峻的经济形势对于企业来说也并不陌生,很多大企业从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中走来,一身棉袄,一身辛酸。 一个锐意进取者却也善于把苦难转化为财富。他们在逆境中不忘记目标、敢于发掘又勇于坚持,从苦难中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铺就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布满荆棘、暗流涌动,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创造。
  王智量教授的这本自传体小说,将一个负伤的知识分子所亲历的60年代大饥荒那段深埋内心的苦难历史呈现,令世界震撼。八旬老人重新审视生命苦难历程情动难已,然《饥饿的山村》确是一部善与恶、爱与欲、生与死的人间活剧,一段艰难坎坷、畸形窒息的历史大戏,五十年前的中国,全体中国人难以湮灭的家国记忆,一切恍如隔世……对于小说在主题发掘和艺术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我就不再过多笔墨赞誉了。然而在那“种族灭绝”的危难中,人性所展示着博大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当所有的欲望都还原到最本初的时候人性所展现的本能弱点,给我的那种震撼和冲击力是“苦难”二字无法涵盖的。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也许,大多数的人们正在将苦难作为年轻人成长的必备经历而加以教育上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苦难是所有高贵品质的源泉。而我并不觉得,苦难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苦难对于追求平等、安宁平和的良好心态并没有过多的益处,它可能会击垮脆弱,扫荡尊严,制造扭曲。如果可以选,一定不要刻意地追求苦难,杜绝这些可能性。但如若遭受了苦难,也只能像钢铁一样地活着去追求安宁与平和,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