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

  

  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犹如一匹黑马,刹那就受到无数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追捧。几乎在一夜之间,“舌尖上的中国”这5个字,变成了最热门的词汇。而当下第二部的播出又如火如荼。
  《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的是,它把纪录片的格调高雅与电视的市井百味结合在一起,“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挖掘到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可见人与食物的密不可分。《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讲述了食物与人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用味觉审美来关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可以这样说,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贯穿纪录片的人文情怀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
  “这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风的味道,时间的味道,记忆的味道。”的确,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乡、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挂面爷爷”张世新老人做空心挂面的精湛技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火了张家山手工挂面。后来在纪录片热播期间,“挂面爷爷”去世了,可是他温暖人心的笑容一直感染着我们。导演用一个个简朴无声的小故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样的镜头在该片中俯拾皆是。分享美味,是交流彼此之间作为感情共同体的重要仪式,就在围桌而吃的热闹中,人们相互关怀、彼此帮衬、守望相助,是美味更是人情。朴拙平静生活之下涌动的这种暗流,正是纪录片核心价值体现。
  纵观如今很多电视节目,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居多,而美食节目中包含人文关怀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有创新的,挖掘了不少美味背后的故事,让人垂涎欲滴的同时也唏嘘不已。这是个好现象。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应该多些宽容,节目想到创新,已经实属不易,至少是有进步的。而抄袭一说,比如藏族小伙采野蜂蜜的镜头、飞鱼的镜头等涉嫌模仿和套用,对其整体而言,并未有太大影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引力,有违纪录片的严谨与真实。
  除此之外,在一场味觉盛宴当中让人慢慢感动,口水相伴泪水一起,这份感动,是对吃的敬仰,更是一种亲情和爱的释放,这样的“正能量”更应该值得肯定。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