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不惑谱华章

  

  引言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气势如虹的钱江潮闻名天下,“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杭州萧山精神赋予钱江潮以生命。在钱塘江南岸,杭州西湖“姊妹湖”萧山湘湖,安卧着以船为造型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它穿越时空,见证了“萧山八千年”的文明。
  地处萧绍平原腹地的萧山衙前,素有“吴越通衢”之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运动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衙前成为中国民营化纤纺织业发端、发展的重要窗口。
  恒逸,一家从1974年衙前公社针织厂发展而来的现代大型企业,一颗挺立在行业潮头浪尖的璀璨明珠,公元2014年10月18日,迎来建企40周年暨组建集团20周年的喜庆日子。
  回眸建企40年,尤其是组建集团后的20年,恒逸集团矢志不渝做强主业,布下了“背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面向蔚蓝大海”的市场格局,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四大跨越,连续10年雄踞中国企业500强。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未来,由我们塑造和把握。”在恒逸步入“不惑之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用心灵触摸来时的印迹,为远行而回望,为基业长青积蓄力量……
  梦想起航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衙前境内的凤凰山,是座英雄的山。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农民运动———衙前农民运动在凤凰山下爆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衙前人民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弘扬“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的衙前农民运动精神,大力发展经济,使衙前这个区域和人口小镇跻身浙江百强乡镇前十强,真正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是一段需要正视的岁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试图结合支援农业发展、探索解决城镇就业问题为初衷而开展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地持续了27年。
  1973年5月,萧山县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万人大会,掀起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又一个高潮。当时的衙前公社以此为契机,采取“厂社挂钩”的形式,调动本单位技术、设备力量支援社队办厂,安排知青进厂工作,促进了农村社队企业的悄然兴起。
  1974年,14名杭州市棉纺系统干部职工子女跨过钱塘江,前来衙前凤凰山下插队落户。为解决他们的劳动问题,杭州袜厂对口支援了几台手工织袜机,于1974年9月创建了萧山县衙前公社针织厂。
  从此,在衙前这片点燃中国新型农民革命运动燎原火种的红色土地上,萧山县衙前公社针织厂从织袜起步,开启了一段探索与发展、光荣和梦想的艰辛创业征程。
  摸索前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中国经济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社队工业地位得到了肯定。1981年,萧山县开始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衙前公社针织厂等社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按核定利润指标进行奖惩考核。 (下转第3版)本报记者何邦阳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