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恒逸经验和精神发扬光大

  

  在恒逸上下喜迎建企40周年暨组建集团20周年之际,本报刊发了长篇通讯《风雨不惑谱华章》,详实地展现了恒逸人乘着改革开放东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创业创新历程。从衙前凤凰山下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社办织袜小厂起步,恒逸集团饱经风雨而不惑,坚守实业而不悔,发展为如今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的全球最大的PTA、PET石油化工企业,其中的经验和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企业转制,释放了发展原动力。事业因历史原因而生,也因时代赋予的机遇而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乡镇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已趋丧失,并越来越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转制工作势在必行。1997年上半年,恒逸集团成功转制,摘下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蜕变为民营企业。通过转制,企业产权得到明晰,权责就此明确,经营团队成为控股股东,发展原动力被空前释放,经营者求发展的进取意识进一步增强。由此,恒逸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日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坚守主业,保障了战略执行力。市场云谲波诡,充满诱惑与陷阱,对有志向的企业来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因为方向正确,慢进也是进;方向错误,走得远也将错得远。从1998年放弃印染业务以来,在以邱建林董事长为核心的公司决策层战略制胜思维引领下,恒逸人专心致志,紧紧围绕化纤、化工产业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坚定不移地踏上了向产业链上游拓展的道路,成功实现了从纺织到化纤、从化纤到石化、从产业跟跑者到领跑者的“三级跳”,主营业务高度集中,现有主业资产约占总资产的90%。
  合作共赢,提高了资源整合力。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恒逸集团先后与萧山同行兴惠、荣盛联合,率先在全国民营企业中建成聚酯熔体直纺和PTA项目;与央企巨头中石化牵手,建成目前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己内酰胺装置;与达迈控股合资,在文莱大摩拉岛投资43.2亿美元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化工项目,刷新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纪录。只有超越自己,才能发展自己,恒逸每个项目都力求“优生优育”,提高投资有效性,事实证明每一次合作在其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注重创新,铸就了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首家成功涉足聚酯熔体直纺和PTA领域的中国民营企业,恒逸集团并没有陶醉于先行者的荣耀,而是持之以恒地深耕其中,不断创新,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从下(游)往上(游)、由轻(纺)到重(石化)的转型升级中,恒逸成为中国第一家掌握大容量聚酯熔体直纺技术企业,拥有200万吨级PTA工艺、工程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为推动中国PET、PTA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以人为本,增强了员工凝聚力。事业因人而兴,企业因人而发展。恒逸集团从乡镇企业蜕变而来,在发展急需资金的“九五”时期,为扭转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就斥资1000万元启动了“人才工程”,将人才列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吸引各路人才,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雄厚的人才基础。恒逸集团着力构筑“同创共享,快乐发展”的和谐家园,使广大员工能够体面、有尊严地劳动,在恒逸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截至目前,在恒逸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超过13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6%。
  回馈社会,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竞争环境,回馈社会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应尽责任,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恒逸集团时刻不忘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具备一定规模后,踊跃为灾区群众捐款,积极参与春风行动、联乡结村等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员工集体无偿献血,在助推产业升级、行业学术研究和支持奖助学、慈善事业方面更是频出“大手笔”,累计捐款赠物近3亿元。邱建林董事长荣获首届浙商社会责任大奖和萧山慈善大使等称号。
  四十春秋功未竟,承前启后立新功。每个恒逸人力量都是恒逸力量,恒逸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与时代同进步,不会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做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集团”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建百年长青基业,立世界名企之林”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在未来的征程上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我们深信恒逸一定能走得更远,也必将走得更远!□本报评论员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