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孝顺,听从长辈的话。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努力做个乖巧孝顺的好女儿。时至今日,已为人母的我,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如此。
要说教,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像是一老人,下面为一个“子”字,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在家懂得孝敬父母,在外才会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只有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姐妹,在外面才会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那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排在第一位的。
《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不能变。“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弟子规》的总叙中就讲明了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而后更是以“入则孝”作为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做才是“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 凊承,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习文化,进行知识的传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陪陪父母,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如今是个信息社会,打电话、发短信、视频这些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出门在外的我们,在工作、学习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之余,更应该多与父母联系沟通,有条件的则应该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尽尽为人子、为人女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