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得以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是一份关于习近平主席在做知青时的访谈实录,那时的习主席正处于与我们相仿的年龄,二十岁的青年总是充满朝气,但是对未来也是充满了迷茫。

    翻开这本书,我恍若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青葱岁月,触摸到了习主席的意志与信念,而其中有三点令我感触颇深。

    首当其冲的一点便是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但是越努力越幸运,习主席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农村的知青,一步一步成为国家主席,这与他做知青的经历的分不开的。

    习主席离开北京这座大城市到陕北梁家河村庄里插队时才年及十六,这本该是一个孩子般天真烂漫的年纪,却不得不在陕北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承受着精神以及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响应号召的全国知青,怀着满腔热血上山下乡,期待可以有所成就,而到达目的地时,看着那满目尘土飞扬、贫穷落后,眼前的情景与心中所想革命圣地,与自己的志向抱负相去甚远,心中难免失落之感。然而习主席承受住心理的落差,努力地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的习主席不禁让当地农民赞叹:“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很仁义,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孩子、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也让我想到了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习主席不就是这样的贤者吗?

    习主席不仅待人真诚,平易近人,更是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坚毅。

    在下乡期间,习主席坚定信念,执著地追求理想,先后共计提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意志坚定,行事决绝,在选择大学时三个志愿都填写了清华大学,心想大不了就继续留在陕北做农民,这孤注一掷的魄力恰恰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些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人生磨难,最终锻炼出习主席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而窃以为我从中最能学得的品质,就是习主席爱读书的好习惯。习主席即使是下乡做知青时,依旧从北京带来了两大箱书籍,每日在田间劳作了一天之后,晚上仍强撑困意坚持夜读。其中习主席的一个读书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那就是同时读多本书,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对事情的见解。

    习大大也因为读书多,对事情更有看法,故而他总能体会到人民的不易,也因此多受群众信赖与爱戴。习主席尚且手不释卷,我等未来时代弄潮儿又怎能不以此为鉴?更加应当为祖国繁荣复兴努力奋斗!(施建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ICP备050850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