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以来,我的发丝仿佛失去了束缚,凌乱不堪。转遍了附近的两三家店,皆是人满为患。我瞥了一眼手机,恍然发现今日竟是二月二,那个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
于是,我无奈地在一隅坐下,耐心地等待着空位,心中却忽然泛起一阵涟漪,忆起往昔的一段趣事。
我生长的村子,坐落在晋东南一带,这里的人们以本地亲族为主,出门散步、办事,总能与亲戚朋友不期而遇。外地人的面孔在这里鲜少出现。而理发店,也仅有一家,且它的主人正是一位外地人。因为姓李,这家店的招牌便简单地叫做“李发”。
记得有一次,在去看望姥姥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大叔,他满脸疑惑地询问我,“李发店”是否就是理发店。我忍俊不禁,笑着点了点头。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还曾自作聪明地告诉老板,招牌上的字写错了,那份稚嫩与纯真,如今想来仍觉可爱。
李叔叔来我们村子的时间,仿佛已经融入了岁月的长河,难以确切追溯。但我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只需花上一枚硬币,便能享受到一次理发服务,那时的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模样。大人们常说,李叔叔来自我们隔壁的城市,也有人坚信他是新疆人,因为他和他媳妇的长相,都充满了新疆风情。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开始追求时尚与个性,便不再在村里的理发店剪发,而是骑着自行车,跑到附近的镇上去寻找更合心意的发型。每次母亲问及缘由,我便以李师傅手艺不佳为借口搪塞。其实,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我自己心知肚明,但那已不再是重点。
后来,我听母亲说,李师傅关门回老家创业去了。母亲说得风轻云淡,而父亲却长叹一声,仿佛失去了一个挚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李师傅也是父亲的酒友,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顾客与理发师的关系。
又过了两三年,李师傅突然又回到了我们村子。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村里人只能跑到别处去理发,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极为不便的。因此,当他回来的时候,村里人都纷纷伸出援手,帮他张罗店面、购置物品,小店开业那天,烟花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只是这次回来,只有他一个人。关于他离婚的传言,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更多人愿意相信,是因为创业失败才导致家庭破裂。当你问起他们为何如此确定,他们便会说,如果创业成功,他肯定也不会回来了。这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反驳的真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店已经开业二十多年了,而我也已经成家立业。在翻看礼单的时候,我意外地看到了“李发200”这个名字。仿佛从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全名是什么,但又仿佛随着大家的习惯,干脆就叫他李发了。每天早上,他都会像过去几十年一样,早早地开门打扫卫生,等待着他的客人。(樊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