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是用铜制作的,圆脸、大肚,形似大头娃娃。主要有盖、环、底座组成,盖部打有密密麻麻的小孔。这些小孔,一来可散发热量,二来可增强氧气成分,能促使火铳内温火的持续散热。
老底子沙地人的火铳,主要用来取暖用的。这火铳也是新娘的必备嫁妆之一。
但这火铳,到了大年三十,沙地人另有一番讲究,挨家挨户都有畚上一个隔年火铳的习惯。畚,就是把火种铲入火铳内,这是沙地的土话。隔年火铳,就是年三十傍晚畚的火种,一直要到正月初一早上,保持火铳内还有充分的余火。火种越旺越好,预示着来年兴旺发达。这也是沙地人对未来的希冀与企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吧。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任何事情,都十分的认真和专注,她畚隔年火铳也一样,历年只是成功,没有一次失手。她的成功秘笈,我总结有三点:一是选择火种考究;二是引火的填料上乘;三是畚火铳讲究技巧。
沙地人历来粮食紧张,柴草稀缺,一般稻草、茅草都是用作烧饭炒菜的燃料。而我母亲对大年三十烧饭炒菜,用的柴草素来是精心安排的。她绝不会用稻草类软性柴作燃料,一般都挑选棉花秆、树吊枝来烧。既可为畚火铳引入硬火,又可为烧年夜饭加快速度。
她畚隔年火铳时,先会轻轻地把盖打开,用灰锨,一锨一锨地铲出火铳中的积灰,剩下一层2公分左右的冷灰,然后垫上一层锯成麻将子大小的木块,或垫一些土炭,铺上一层硬柴烧的火,再罩上一层薄薄的冷灰,用木块压实,加上盖。从此,一团硬火被包裹在火铳内,火漫漫地引燃填充物,在黑暗中一点点自燃。这火种,就向新的一年跨越,新的一个希望进发。
畚好这隔年火铳,你要它旺盛到大年初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有一个很专业的“培育”过程。母亲对这个隔年火铳的利用,一般会有两种处理,一是放在被窝内取暖,二也会放在竹制的烘栏罩内,烘潮湿的衣裤,按现在的话说,叫充分利用余热,实施循环经济。
大年三十晚,母亲会在床前的踏脚板上,早早地放上一把种花刀,一般每隔两三个小时,就用一种花刀把慢慢积厚的面灰,往火铳的四周拨去,把余灰轻轻地插向火铳底部,火种一点点往上移动。这时,空气中的氧气也会随之渗入,这样就会保持良性的自燃。
离大年三十越来越近了,母亲过完年就九十高龄了。母亲告别隔年火铳,估计已经有30余年了。虽然她这些年用的是煤气灶,断了畚隔年火铳的火种,但每年大年三十,她依然会提起这些过往杂事。
也许,再过几年,我的孙子、她的玄孙,他也能听懂他太太讲述关于隔年火铳的故事,但愿她能长寿百岁,能再兴致勃勃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她的玄孙听,把隔年火铳用故事传承下去。
母亲的隔年火铳,这是一种沙地风俗情节在涌动,这是一种人性自然的怀念,这是一种沙地文化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