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效管理

  

  清朝乾隆年间,“男妇半习嬉游,不事工作”是江北地区的一大传统,而“凤、庐、颍、泗等府州为尤甚”。当地的百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嬉游”一类的寻欢作乐上,根本没尽心尽力干农活,以至于该地区虽然土地广阔,但田亩土色不能肥沃,地里麦子、豆类等庄稼一概萎靡不振,长势一般。更奇怪得是本地百姓生活并不宽裕。
  时任两江总督的那苏图大人在一次经过安徽凤阳、庐州等地时,发现这个问题。那大人动了心思,下了轿子直接奔到当地了解实情。那苏图打听到,原来民间一贯有“望天收”的俗谚。百姓不好好种地,不是那块地方风调雨顺不用花费心思就能年年丰收,也不是因为当地人东跑西颠忙着做生意挣钱,而是因为“该处地土广阔”。既然家家户户都有用不完的土地,于是扬手撒种,坐待收割,打心眼里就没琢磨过怎样开展精耕细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像灌溉水利、修筑堤坝、春夏耕耘、储粪施肥一律没人操心。庄稼不好,责任肯定在人。那苏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乾隆皇帝详细汇报,称江北一带农田尚可,之所以收成不好,症结不在土地,在人。
  其实,那大人不知道他的发现并不新奇,此前已经有人向乾隆皇帝汇报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地点不在安徽,而在河南。
  一年前,河南巡抚尹会向乾隆帝奏报,同样种一亩地,北方的收成以斗计,南方的收成却以石计(1石=10斗)。考虑到环境的差异,存在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差距何至于如此之大。此后,尹会深挖根源,发现凡是家里有少量土地的,种起粮食来都能丰收,凡是人均种植面积大的,多半种得多却收获少。南方的粮食亩产量高,根本原因在于地窄人稠、土地资源严重紧缺。
  根据两位大人的奏报,乾隆皇帝来了个釜底抽薪,推行人均耕种土地不得超过20亩的政策,彻底消除百姓靠天收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依赖。这样一来,百姓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精耕细作的大军中去,完全不需要设置一堆相关部门成天忙着催、查、办。省下来的土地还用以种树或养猪,一片物质丰裕景象。如此,乾隆皇帝不费脑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江北地区“望天收”问题。
  300年前的两则故事放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上一些占尽资源的群体始终或明或暗地对“望天收”不离不弃。其实,资源太多并非是件好事,多花些心思在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上,比拥有甚至占据丰富资源的更能带来社会效益。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