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是一种美德?

  

  你也许想问:为什么要在这个无可厚非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问号?我其实并不是想去咬文嚼字的否认这份美德,而是想说,不要太在意“美德”这个标签。
  最近,关于公交让座事件的报道,有两类是比较新鲜的,一类说的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在未收获感谢话语时,心生不快,与老人争执起来;一类是,老人遇到不主动给其让座的年轻人,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人。有记者,就这类事情开设了一个专题“年轻人是否有义务给老人让座位”来随机采访路上的行人,采访到的年轻人,大多表达了同意的观点,觉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年轻人就应该在公共场合以身作则,主动帮扶老人。而采访到的年长者,很多表达了并不认可的意见,他们认为,年轻人,工作繁忙,尤其是下班途中,身心疲倦,应该对他们表达关怀,让他们得到休息。
  其实,这些采访者的回答就很好的回应了关于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争论:这本不应该成为一种义务,更不能成为一项制度规定。让座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方给予别人帮助,收获对方微笑的纯粹举动。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影响着每个人的心态,结果导向的做事态度和过于在乎旁人的目光让很多人身披一张用于表演的画皮。整个社会在传递正能量,承袭各式各样美德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僵硬的标准,生活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容易形成“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人际往来。就拿“让”来说,其行为的基础是自愿,行为的初衷是传递关爱,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很容易被美德绑架,而赋予美德的“让”会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让和受让双方都很难收获一份平衡,试想一下,如果你仅仅是怕被贴上不道德或者想收获他人赞美而让的座,内心的不情愿并不能让你收获一份助人后的喜悦,而被让座者,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享受着这份贴上道德标签的行为,也很难体会到世间的美好,收获简单的感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点击率很高的视频,视频拍摄的内容开始于一个小男孩在街上玩滑板,不小心摔倒了,一个不相识的马路施工者来将他扶起,小男孩对他报以感谢的微笑向前继续走的时候,碰到将要过马路的老奶奶,他赶忙上前搀扶着奶奶,奶奶和小男孩道别后,碰到一位在投币机前翻包的女孩,她拿出自己的零钱递给了这个女孩……
  视频的结尾是:这位马路施工者收获到了路旁一位餐饮服务员递来的一杯水,视频的题目叫做爱的传递,整段视频里没有对话,人与人之间都报之以微笑。我想,看完这段视频的人根本无暇去夸赞某人有道德,谁有爱心。而是,安安静静的享受着这份如沐春风般的美好,简单、纯粹而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余志成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