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贵在实用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而言,规章制度就是规矩,它为企业的战略制定、部门履职、员工行为等日常工作制定了规则,是企业有序运营的保障。如果企业缺乏这些规矩,没有完善的制度,那么不可避免地陷入无序、低效、高成本的境地,现实中,由此导致管理与发展脱节的例子不在少数,负债累累、重组、甚至破产的企业也屡见不鲜。可以说,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制度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步伐紧跟企业的节奏,甚至超前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的运营有章可循,满足规模和产业不断扩大的需要,因此,保持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指导性,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恒逸的发展正面临双重使命和挑战:一方面,通过提效率、降成本、拓市场等措施,千方百计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另一方面,又处于“五五规划”战略的执行期。哪一方面做不好,都会影响大局。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掉链子,通过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证高效的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公司高层历来重视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整体上讲,目前各单位已经实现了在制度框架内履责,员工行为得到规范和指导,部门所属公司也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具体而言,质量参差不齐,“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主义、执行效果打折是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一是缺乏有效的专业统筹。当前各单位制度建设工作各自为战,对于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以及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等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专业的指导,有的单位“照葫芦画瓢”,硬套模板,这样的制度五花八门,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难适用于经营管理。而一些单位的好经验、好成果,由于缺少宣传平台,很难被学习、被推广。
  制度建立和执行部门要有权威,否则寸步难行。目前部分职能部门并未承担起应有责任,有的直接委托生产单位承担,有的指定内部非重点岗位人员负责,随意性问题突出,这就降低了工作的地位,导致权威下降,为制度的执行埋下隐患;另外,部分执行人员为兼职,专业知识匮乏,管理经验不足,涉猎面窄,文案功底薄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是部门主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部分主管领导的思维停留在粗放型时期,一门心思放在主业务上,把制度建设这类工作当作多余的负担,“能过得去”就行,以应付的心态对待。
  抓好主业务是部门的使命,投入主要精力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理由轻视其他工作则是短视行为。部门制度建设一旦停滞,员工的行为就得不到好的规范和约束,团队很难形成合力,部门管理无序,开拓创新更是成为空谈,这也是长期以来,一些单位离职率居高、效率低下、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原因之一。
  三是形式主义存在。公司发展进程中,制度建设需要配合一些项目申报,如开展质量环境、标准化体系,以及工程技术、安全环保认证等,此过程中,一些单位的制度建设偏离了“服务公司经营”的轨道,偏向“一切为认证和项目申报服务”。制度内容也不是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而制定,适用性、专业性、严谨性缺失,华而不实。制度服务于企业,随着经营管理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单位未意识到这一点,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影响范围广、有代表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形成制度,实施通性管理。有的单位长期不组织更新,制度陈旧,作废的制度和不适用条款不能及时删除,导致执行混乱。还有的单位保密意识差,不重视存档保管,各种文件“大杂烩”,查询不便,且易丢失。这些问题造成制度发展滞后,进而不能有效服务于企业。
  四是宣贯不到位。宣贯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执行的优劣。现实中一些单位的制度宣贯思维僵化,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从而事倍功半。有的单位三级培训(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搞形式,管理制度宣读一遍草草了事,讲义内容空洞,缺乏深度讲解,效果跟踪更是形式化,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有的单位看板管理精细化程度低。将制度生硬搬抄,缺乏精简、糅合,板面内容冗繁,既造成“满目看板墙”,又导致员工视觉疲劳,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使看板形同虚设。
  更甚于有的基层管理人员“偷工偷懒”,对本该宣贯的制度应付了事,造成“制度不出办公室”的不良现象。
  另外,部门之间主动交流的氛围不浓厚,互动性不强,特别是制度建设开展差的部门,缺少主动学习、虚心请教的胸襟和行动,闭门造车。
  五是执行效果打折扣。再好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也只是废纸。目前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打折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执行部门和执行人身上:不严格执行条款规定,对责任人处罚打折;对违纪现象不敢管、不敢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责任心打折;当“老好人”,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职业操守打折;制度不合理,中途无法执行,但漠视问题,不提出修改,工作能力打折。
  细究原因,不外乎员工“面子观”作祟、责任心不强、魄力不足、能力差等。这些问题造成的负影响却是严重的,它们践踏了制度的权威,引起管理涣散、助长不良风气,造成公司效率低下,效益下降,不利于正能量企业文化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五五规划”的落实。
  以上“症状”,是公司执行阶层长期轻视制度建设工作而积累的“诟病”,新的历史时期,公司要有新的突破,制度建设绝不能成为短板,必须消除“诟病”,轻装运行。对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下转第4版)□杜梨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