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记忆

    读完《江城》这本书,深深勾起了我大学四年求学的记忆。涪陵是前往重庆的高铁必经站,虽然我未曾踏足这座城市,但它的身上却处处映射着重庆的缩影。

    《江城》中提到:“长长的石阶才是涪陵真正的干道,承载着主要的交通任务。”而北碚的先天台地地貌同样将石阶刻进了城市的基因。就这样,那座被嘉陵江温柔环抱的西南小城,在书页翻动间穿透江雾,从石阶上跳动而来。

    记得初到学校时,提着行李箱攀登天生路的陡坡,汗水浸透衣衫,第一次体会到山城的“魅力”。在重庆的四年,石阶更是脚下延伸的日常地图,是城市精心编织的迷魂阵,让本来就方向感极差的我更加迷失。它们缠绕于山腰,潜伏在楼宇之间,如藤蔓般倔强地向上攀爬,亦或蜿蜒向下探入江边。无论去商场、赶轻轨、寻饭馆,都须在它们窄而陡峭的脊背上攀援俯冲。

    陡峭的坡度给了小腿许多压力,所以“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都说川渝出美女,一半就在于纤细的腰肢和美腿。山势陡峭,长江交汇,石阶成为山城生存的本能反应,在逼仄中顽强连接起江畔与山巅,将原本隔山隔水的距离压缩于步步抬升的台阶之间。

    作者何伟说,外国人注意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看到的是人,关键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山城塑造的不止是“腿的城市”,更催生了棒棒军这般独特的生存群落。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带着谋生的家伙(竹棒),成群、成对、成营地聚在码头、梯坎转角,静候生计。虽然没有正式的联盟,但艰苦劳动结成的非正式联合体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青筋虬结的小腿,与石阶的坚硬棱角日日对抗,每一步向上的艰难跋涉,都在丈量着大地与人类对话的深度。

    嘉陵江畔的烟火气味,是山城另一种粗犷的柔情。浑黄的激流中,飘来的不仅有鲜明的船帆和悠长的汽笛声,还有夜色明灭中辛辣浓烈的烧烤香气。夏夜坐在天生桥边,看竹签在红油里翻滚,听江水拍打礁石的声音,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抚慰。

    江城亦江,石阶如山。在北碚的四年,让我更加读懂何伟所说的“土地改变人”的深意。当轻轨穿楼而过的魔幻现实成为日常,当导航软件在立交桥间崩溃,这座城市教会我们用身体记忆空间。山城的美不在平面,而在纵深——它是地质运动的史诗,是百万级人口与地形的和解,更是每个生活于此的人用脚步写就的立体诗篇。

    当石阶上的青苔年复一年生长,当棒棒军的号子声渐行渐远,这座城市依然在褶皱里藏着时光的密码,等待每个驻足者用脚步去破译。(汪 羊)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ICP备050850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