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大范围雾霾频发。京津冀、苏浙皖等城市密集地带重度污染警报连片,甚至连不少被称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城市也难以幸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当然,杭州也没有幸免,西湖也是一片朦胧,真的是霾深深雾蒙蒙,蓦然回首不见人!
清晨的天空,总是笼上模模糊糊的巨幕,世间万物化为灰暗朦胧。天不再蓝,空气不再清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不时能欣赏到一种云里雾里的仙境,叫做霾。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个生僻的字,而现在它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常客。“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曾经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表达,如今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雾霾天似乎已成为大部分城市的“保留戏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重演,甚至连续几日肆虐不散场,连人们的心情也变得如此这般阴暗低落。隔着玻璃窗户看风景,全副武装出门,防霾模式启动!甚至我们都开始期待什么时候下场雨,什么时候刮个风,暂时将雾霾赶走。
作为报纸媒体热议的话题,常常见它披着“健康的隐形杀手”的外衣登上新闻的头条,雾霾成了民众最关注话题之一。央视《新闻联播》也曾连续两天将此列为头条新闻,甚至其中一天的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整个《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不少电视台对此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记者在频频连线报道航班延误、高速封闭的情况;出门的人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前行,一边抱怨着糟糕的天气;上网浏览,有网友一边吐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却看不到你的脸”,一边发微博“求雾散求阳光”。然而,风来又去,雾散还聚。
这是一场雾霾,但更是一次警示,是大自然给我们每个人敲响的警钟。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远逊于国外一些国际都市,但殊不知国外城市也曾生活在雾霾笼罩之下。比如,英国的“雾都”伦敦,称之为“霾都”更合适,今天的重见天日,在于英国人饱尝雾霾之苦后,咬紧牙关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治理努力,让这些城市便又回归到碧水蓝天的怀抱。
良好空气质量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能让它被霾吞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会议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说:“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而《新闻联播》“雾霾天”报道“编后语”说:“雾霾笼罩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既然是同呼吸,那就共责任。喜欢蔚蓝天空和新鲜空气吗?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吧。”
清除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浑浊到清朗,需要一个社会的普遍觉醒,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是一场事关未来的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