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杀死中国文学?

  

  近来读到一篇有关智能手机杀死中国文学的文章,文章假设了如果有智能手机,那些文学大家可能就不会创作出经典的诗词歌赋,传世的美文著作。智能手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智能手机的出现是必然。它的功能多样让大众的生活起居得到很多便利,也丰富了媒体传播的载体。而中国文学的发展跟社会环境、文学创作者、文化消费者、文学传播等多方面有关联,而并不是一个智能手机能颠覆中国文学的命运。
  所以,个人认为,中国文学好坏与否,没落与否,着实与智能手机的关联并不是太大。
  的确,中国文学是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佳作着实不多,能够真正写出一本好小说的作家几乎绝迹。很多文学创作停滞不前,一味只是在已定好的世界中加上一笔,没有新的题材,也没有新的奇想。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获奖举国轰动,莫言的作品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在此之前,我想很多人也不知道有莫言这个作家吧。如今纯文学受到了冷落,文学上表现的热闹是媚俗化,写得多是些迎合口味之类的东西,量是多得惊人,而质量却不是很乐观。尽管如今翻看一些满嘴奶气的青春文字,常常是一翻即过,但是以郭敬明、韩寒等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却甚为畅销,因为他们身后有一群鼎力支持他们的狂热读者。
  现今整个社会环境心浮气躁,为利所趋。潜心文学的着实不多。文学创作中夹杂着太多复杂思想,或为名,或为利,大多数的时候不能专心创作。文学创作者缺乏足够的坚持,迫于生计,或者放弃文学创作,或者可能想到走捷径,写些人云亦云的所谓“好文章”,并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文学创作者只懂用华丽的句法,耀眼的言词,感人的语气去修饰空洞无物的文章。这不只是浪费,更加是对“创意”的践踏。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出现,广泛群众性和通俗性的文学创作慢慢流行开来,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承担等都渐渐消退。新媒介、新技术以及日益高涨的在线用户,再加上商业的力量,一部分以写作为生的作者为寻求盈利畅销,寻求高点击量,写作内容没有固定方向,随时迎合大众,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并准备随时调整,做出新的选择。
  当文学的功能被影视、网络剥夺,甚至它抚慰救赎人心的功能,也被自由信仰所取代,文学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文学,曾经是时代的报春鸟,是文化的宠儿,现在似乎什么也不是了。文学需要低调创作,而内涵丰富。现代作家的泛滥,人们的眼光似乎也放得远了。文学需要酝酿,需要思考字里行间你想要表达的意义,而不是在电脑上一通乱打,凑成一篇看似完美的文章,实则毫无深意。后人哪怕懂得拾前人牙慧,也要有所思考,有所进取。当然,这个改变的过程必然漫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文学创作者和大众共同的努力。■章菜菜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