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人生病了,就会去请诊所医生,医生背着药箱来诊病治疗。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我们看病都要去医院,而且大多数时候要排长队挂号等待叫号。作为患者,当然非常不喜欢这种看病方式,却是无奈的中国医疗现状。
不久前,美国推出了以优步为模板的移动医疗应用:一旦下载应用,填写家庭住址、上门问诊等信息,点击叫医生,医生就会在一小时内“快马加鞭”赶到,每次服务收取固定费用。在固定区域内患者用指尖选择医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诊疗服务———和美国的模式类似,我国也正在积极推出邦医患之间互联互粉的“口袋医院”。虽然现在离我们不是那么近,但是全国已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服务累积超过300万患者。“互联网+医疗”确实是来啦。
随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之匹配,还有真刀真枪的大动作:“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连李克强总理都认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互联网可以加什么?传统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衍生“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经济”等。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进行的一种提升。放眼未来,“互联网+”将会成为一种工具化、公式化,颠覆性的存在,革新着无所不在的各行各业。
“联网+政务”,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微信公众账号,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户籍、社保、出入境、消费维权等各项服务。有介绍说,武汉交警通过微信服务号可在60秒内完成罚款收取,仅这项功能全年可节约警力300人。“互联网+教育”,仅腾讯平台,目前已有5000家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课堂,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每周上课人数超过7万人,课程总数达3万多门。羊年的春节长假里,有总价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红包在人们的手机中不断被发出和领取。除夕夜的零点前后,每分钟就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全国首家互联网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需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放贷。
一言蔽之,互联网+传统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除此之外,互联网+中国制造,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的信息化,积极去探索生产层面的数字化才是硬道理,才能实现完美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早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大”并不意味着“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中国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工业产品质量还不稳定难以得到充分信任,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让我国的企业家们纷纷把目光投注于德国式“工业4.0”。从内容上看,二者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究其本质,二者却有完全不同的互联网意识。
正当我们还在热衷或者刚刚开始讨论人口、流量、用户数、转化率的时候,骨子里极为务实的德国人已经着手打造要全面解放人力的自动化智能生产了。吃穿住行的刚性需求,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以及大环境的乏善可陈,造就了互联网行业的繁荣。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种繁荣迅速演变成泡沫的可能性极大。最骇人的传闻是,工业4.0可将生产成本降低四成,它将一举淘汰世界工厂,消灭淘宝也不过只需 10年。
工业4.0不是神话,它代表着一种能力和诚意。而用互联网+引领中国制造,更需要从生活方面的数字化深入到生产方面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