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烫平波动恒逸“最后一公里”即将通车

从昔日严重亏损的针织厂,到如今成长为石化化纤行业的千亿巨头。这一切,从恒逸集团董事长、恒逸石化实际控制人邱建林进入公司开始改变。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采访团”走进恒逸,向恒逸寻找成长秘笈。

2001 年,恒逸集团营收达10 亿元;2005年,100 亿元,2017 年,1000 亿元。几十年的发展,恒逸集团已经从袜厂、纺织厂,如今变身为全球化纤行业龙头企业。旗下上市公司恒逸石化,2011 年正式上市,在集团首次突破千亿的2017 年,恒逸石化的营收也达到了642 亿元。在骄人的成绩背后,恒逸石化的产业布局令人艳羡。目前,公司已率先在同类企业中实现“涤纶+ 锦纶”双产业战略布局,旗下PTA 参控股产能及PET 产能位列全国前列;产品产销率连续多年基本实现100%。文莱PMB 石油化工项目(简称“文莱项目”)即将投产,也意味着公司打通了整个石化化纤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均衡布局烫平产业周期

 

高峰:在化纤产业中,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恒力和盛虹等六大巨头,比较起来,你觉得恒逸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邱建林:化纤行业现在的格局是长期市场竞争形成的。我觉得,这几家企业做得都很优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一家企业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总是有各自的亮点,也有不同特点。

我的理解是,恒逸石化相对于其他几家来讲,其一,在主营业务方面,恒逸石化注重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比如,恒逸现在下游的化纤结构,涵盖了包装材料、长丝、短纤等,品种是最齐全的。

近两年来,通过并购重组,聚合的总产能即将突破600 万吨;PTA 方面,恒逸与荣盛合资,已经建成的三个工厂,合计产能已达到了1350 万吨,第四个PTA 工厂已有建设计划。等到第四个工厂投产时,我们在PTA 领域,锁住了全球第一。

其二,在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面。恒逸石化的产业布局,涉及到海外,而其他几家企业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国内布局为主。恒逸石化从2011 年开始就在海外布局,在东南亚的投资,也是国家第一批“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党和国家对我们也很支持,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这是恒逸石化与其他几家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不同安排。

其三,在石化化纤领域,恒逸石化是唯一一家“涤纶+ 锦纶”双纶驱动的企业。其中,涤纶产业链涵盖到PX、PTA、聚酯切片,甚至是包装材料,产业链很完整;锦纶产业所涉及的己内酰胺、聚酰胺,也基本形成了。目前,恒逸石化在行业内,无论品牌形象,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很好。

我觉得,恒逸石化这样的产业布局,可能对烫平市场的周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说,整个链条的上游部分,炼油+PX,如果占整个上市公司资产的80%的话,在市场形势好的年份,可能就是一个非常亮丽的年份,但我的理解是,因为整个链条上的商品,过剩是一种常态,短缺是一种暂时现象。

如果整个链条能够比较均衡的布置的话,既能够烫平行业的周期,又能够产生上下游和横向之间各个产品的协同效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锦纶和涤纶,实际上是同一个祖宗,都是以芳烃做原料,PTA 用PX 做原料,己内酰胺用纯苯做原料。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上下游和横向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目前,恒逸石化的产业布局的优势,在未来我们参与市场竞争中会显现出来。

 

高峰:在产业链扩张中,上游、下游都可以选择,从恒逸石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选择剥离下游向上游拓展的路径,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邱建林: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当时的历史阶段,以及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在我们这个市场里,像国内的纺织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包括原来的棉纺、织造、服装厂,国有企业退出比较早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话,你要遵循市场规律嘛,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同时,下游行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程度高,资金密集程度低,而上游的特点是资金密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也高,进入门槛也高。可以说,当时的背景是,纺织行业千家万户都可以做,但要进入纺织原料行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

 

做好有限资源的最优排列

 

高峰:此次采访活动的主题叫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你怎么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内涵?恒逸是怎么践行的?

 

邱建林: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做好自己的文章,实际就是怎样把有限的资源做一个最佳的组合。排列组合越优化,企业发展质量越高。

资源配置有很多层面,一是战略层面,就是到底要进入哪个领域,优先发展哪个产品,在哪个区域布局;二是运营层面,如何落地,用新技术,用创新手段,还是引用别人,或者自己去开拓新领地?

最近几年,恒逸石化在实践方面,除了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以外,我们还在练内功。

一,加大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公司常务副总专门抓科研工作,在今后几年中,科研创新对公司盈利的贡献,会逐年增加。因为我们已经到了这个规模,也必须走这一步。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机遇和新兴技术。现在,新兴技术两大特点,一是信息采集、传输越来越廉价、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高效;二是采集数据的储存和运算的成本越来越低,能力越来越强。这对于大型化纤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数据的运算、储存,以及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生产、节能,品质管理等等,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经营由“生产制造”向“供应链协同”的转型,客户满意度达98%,客户亲密度增加,粘性增强。

为了这项工作,恒逸石化与国内外10 余家软硬件公司,形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从2016 年开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当中。比如,本地的企业阿里云,是恒逸石化的重点合作对象;浙大中控,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硬件方面,恒逸石化与北京自动化控制进行长期合作;西门子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帮公司做智能制造的规划、统筹;软件方面,恒逸石化引进一些管理顾问公司,从而优化公司的采购、销售和流程管理。

数据采集过来不会用,就是一个死东西,那它便不能转换成财富。如果能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又适当的去挖掘、利用,去发现其中的机会,或者去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那就有价值了。比如说高能耗问题。过去是凭经验去发现,现在凭数据去发现,可能效果更好。

恒逸石化与阿里云的合作,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两个试点项目,能源的消耗平均能够下降3%以上。对于恒逸石化来说,如果能够全部推广的话,节约可以按亿来计算,因为恒逸石化的规模大,所以这是一个机会。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用科技创新的投入,来实现一个高质量的发展。

 

高峰:在环保投入方面,恒逸石化下了哪些工夫,是怎么倡导和践行社会责任的?

 

邱建林:作为一个公众企业,恒逸石化首先要做的是,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这是底线。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60 分必须要考到。实际上,环境保护做好了,不完全是增加企业成本的概念,可能也是节约成本的概念。

比如说,排放减少了,能源也就少用了。像尾气的回收,像废水的循环利用,恒逸石化的PTA 工厂,在10 年前引进美国技术的时候,那时候生产1 吨PTA,大概要12 吨水,现在降到3 吨水;生产一吨PTA,早期的技术,大概要消耗900 公斤高压蒸汽,但是现在能降到400 多公斤。

比如说,以前每生产1 吨PTA,需要170—200 度电。2002 年,恒逸石化要引进美国技术,现在我们自己开发技术,第二代技术,每生产1吨PTA 我们只要20 度电。正在建设的第四个工厂,以后的外购电将是零,为什么?回收利用自身产出的尾气,生产内循环,进入到压缩机再发电,就可以做到自循平衡。

所以说,以前谈环境保护,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特别像化工行业。实际上,投入的回报是双向的,不管有没有,必须要守住这个底线。

环保,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个道德概念。凭什么你赚钱了,却让别人去帮你承担不良的成本。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应该尽可能把它做好。但是,一个企业也不能说满话,因为毕竟有几十家工厂,一年有365 天,而且是7*24 小时,上万人在参与生产,哪个环节出现一个小的失误,或者环保设备的运转不达标,都有可能引起环保事件。所以,很难说满话,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去避免这些管理上的漏洞。

 

新技术赐予传统制造业新福音

 

高峰:刚才你提到恒逸石化与阿里的合作,这让我想到马云提出的“新制造”。在阿里的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中,样本案例也有恒逸石化。想请你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合作情况,合作的前后有什么不同?新制造和智能制造有什么不同?

 

邱建林:我觉得,智能制造是新制造的一种体现形式。智能制造就是一种新制造,传统制造就是凭经验制造,智能制造不是用人的经验,而是用数据说话。

恒逸石化与阿里的合作,第一阶段签了三年的合作,从2017 年开始,现在整个合作还在运行过程中,但已经感觉到的一些收获。生产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良品率及生产效率有效提升,2017 年综合成本下降2.9 亿元。

第一个切入点是节能,他们不跟你谈节能原理,只告诉你用这个参数去做。这就是大数据基于它算法技术得出的结论;

第二个切入点就是物耗。他们根据恒逸石化海量的历史生产数据,通过它的算法技术,来优化工艺参数,从而降低物耗。

比如说,生产1 吨化纤,用传统的经验,大概需要860 公斤的PTA,340 公斤的MEG,才能生产1 吨化纤。不过,通过它的优化工艺,稳定溶体和质量,可以提高下游纺丝产品的附加值。比如说提高一个百分点,恒逸石化有几百万吨产能,按照10 元/ 吨估算,就有几千万的收益了。这是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只是换一种工艺的参数。

比如说物耗的下降,物耗是一个双向的,消耗多了,废水的处理成本就高。这不仅是浪费,还要支出去处理。像乙二醇,7000 多元/ 吨;PTA,8000 元/ 吨,每吨节约一公斤,就节约了8 元,我们如果按500 万吨的消耗,又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我们尝到了一些甜头。

当然,其他领域在不断优化。比如,现在我们线上销售基本上占了90%。过去线下销售,卖归卖,支付归支付,物流归物流,储运归储运。现在都是闭环,只要在恒逸石化APP 上下单,客户的支付、物流也完成了,不用再委托别人了,我们都帮客户弄好。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赐予传统工业制造的一个福音。

 

国内一个恒逸,国外一个恒逸

 

高峰:恒逸石化的文莱PMB 项目进展情况怎样?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很深刻的印象?

 

邱建林:文莱项目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很感谢国家各个部门对恒逸石化的大力支持。

文莱PMB 项目的整个报批过程,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等部门,都给予了恒逸石化非常大的帮助。比方说,在项目的增发融资过程中,外交部帮我们跟证监会协调;项目贷款,外交部也积极参与协调。

与此同时,文莱政府也高度重视,文莱国王苏丹在两次访华过程中,都强调这个项目的合作重要性,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现任总书记到上一届的委员长,都反复强调对文莱PMB项目的支持。

文莱政府还专门就文莱PMB 项目成立了指导委员会。文莱PMB 项目,文莱国家财政部持有30%股份。现在,文莱的能源部长、发展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是该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所以,文莱PMB 项目建设进度非常顺利,按计划推进。

与国内不同的是,海外的项目包括环保、安全、卫生、工程质量、技术方案等等,由文莱政府花钱,他们请第三方来全程监督。

几年下来,有上万人在文莱PMB 项目的工地上,但是从开始到现在,文莱PMB 项目做到了大型的安全生产事故为零。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高峰:文莱PMB 项目建成以后,对恒逸石化有何影响?

 

邱建林:意义重大!现在,不但是文莱PMB项目一期工程在顺利推进,我们已经在着手二期的规划了。

首先,随着文莱PMB 项目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将意味着恒逸石化整个产业链流程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这对恒逸石化国内生产基地中下游原料的安全供应,有着重大意义。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特别是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外汇汇率市场化的运行,汇率的波动越来越大。但是,如果在海外有业务,又有资产配置,就可以对冲一些由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另外,从国家的产业来讲,国内石油将近70%靠进口,今后进口比例估计还会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一个安全的原油原料供应,意味着恒逸石化的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文莱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这也是我们当时选择文莱的一个建厂的原因。

 

高峰:文莱项目完成以后,恒逸石化还有没有类似的布局?

 

邱建林:文莱PMB 项目是由于规模比较大,所以比较受市场关注。其实,恒逸石化在国内的布局,一直都没有停过。

可以说,未来10 年恒逸石化在国内的框架,都已经规划好,只待落地、执行。

从产业布局来说,恒逸石化是国内和国外协调发展,上下游协调发展,这也是恒逸石化的主战略。所以,文莱PMB 项目的投产后,将形成海外一个恒逸,国内一个恒逸。

 

产业布局有时需要逆向思维

 

高峰:今年以来,从PTA 到聚酯,可以说是化纤产业链全面升温。恒逸对此有什么感受?你对这个市场是怎么看的?

 

邱建林:实际上,不论是化纤,还是PTA,都与国计民生贴得非常近。可以将它们比喻成工业领域的大米和小麦。它是一个比较刚性的需求,市场波动是常态。

随着供需结构不断的变化,千千万万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果。像8 月份的PTA 暴涨,9 月下旬的回调,都是很正常的。

作为企业,在趋势正确的情况下练内功,最终一定要有规模。化纤行业的特点,如果没有产能规模,机会跟你也没关系。同时,还要量力而行。如果在别人好的时候再去投,一定来不及了,实际上长周期的化纤行业投资,有时需要一些逆周期思维,在大家都不太看好的时候去投,反而是安全的。在大家都莺歌燕舞的时候,就要理性一点。

 

高峰:在PTA、聚酯、化纤的繁荣背景下,恒逸也在加大对下游行业的并购,同时近期重组也过会了,将近45 亿去收购三家聚酯化纤公司,这个布局怎么理解?

 

邱建林:上游产品的最终出口是变成现金,要把商品变成现金流,做到长丝这一环节,比较合适。再往下走,其实就是服装面料等。在服装面料领域,要做到恒逸石化现在的规模,估计需要的工人将近千万,这显然不现实。而且,服装面料企业的门槛很低,竞争度也高,不适合大规模、规范化的企业去拓展,反而更适合中小企业去做。

在石化化纤这个产业链条上,不管是PX,还是PTA,都要靠变成丝才能变成现金流。布局这些化纤工厂,相当于中石化、中石油在布局加油站。比如说,中石化的炼油能力最强,特别是汽油和柴油,但即便如此,中石化还是要通过一个个加油站卖出去。如果没有加油站,它的消化能力就会比别人弱。

化纤产业链也有这种情况,现在一个个化纤厂,相当于上游PTA、PX 的一个个加油站,它可能不是一个很丰厚利润的产品,但是它是一个保障我上游竞争力的通道,一个现金流平台。

 

尚未体验到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冲击

 

高峰: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对化纤产业有怎样的影响?

 

邱建林:中美贸易摩擦到现在为止,对我们这个行业、以及我们自身的企业,直接的冲击还没有体会到;间接的冲击,很难获得详实的数据。但是一定会有影响。

 

高峰:在贸易摩擦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有些新兴市场国家将来可能这方面的风险更大,恒逸石化想到了怎么应对吗?

 

邱建林:现在外贸普遍以美元来结算,所以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面。我们只能随着形势的变化,临时性的研究一些对策,现在预案都没法做。当然,好在现在国内的市场可以弥补外贸的影响。我一直很感谢马云,电商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贡献非常大。

 比如说一件100 元的衣服,原来在线下销售,很大一块被渠道赚走了,比如中间商、百货公司、门店等,现在线上销售,渠道费一下子就降低了。客户可以用同样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商品,这也意味着增加了商品销量。而且,线上的网购,还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原来需要去线下商店购买的商品,要么下班去买,要么周末去买。现在不同,下班坐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都能够完成。

我国是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市场,我觉得,我们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来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实现各行各业的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恒逸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北路260号恒逸•南岸明珠大楼 邮箱:hyb@hengyi.com 邮编:311215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