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的老巷像本翻旧了的线装书,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缝里钻出的三角梅探出半张脸,风一吹就簌簌落进骑楼的骑廊下。在这里,最勾人的从不是喧嚣的街市,而是藏在巷弄深处的烟火气——那是被时光腌入味的、带着镬气与温情的家的味道。
从二马路拐进一条仅容两人并行的窄巷,总能撞见阿婆蹲在自家门口择菜。竹篮里的芥蓝还沾着晨露,她指尖翻飞,枯黄的老叶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身后厨房飘出紫苏炒螺的香气。这味道是钦州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紫苏的辛香裹着螺肉的鲜甜,加一勺本地黄皮酱,辣中带酸,酸里回甘,配着冰镇啤酒,能从黄昏坐到星子爬上骑楼的飞檐。
往巷子深处走,老李家的粉摊总在清晨五点冒起热气。李伯的手推车支在大榕树下,铁锅里的猪骨汤咕嘟冒泡,汤面上浮着层清亮的油花。熟客不用开口,他便知道要“三两切粉,加扣肉和炸豆腐”。切粉是本地石磨做的,软滑带点米香,浇上滚烫的骨汤,铺上肥瘦相间的扣肉——那扣肉要先炸得金黄起皱,再用酱油冰糖焖到酥烂,入口即化,肥油混着汤汁渗进粉里,一口下去,满嘴都是踏实的暖意。
在钦州的老巷里,每一缕香气都系着人情,每一口滋味都连着岁月。巷子里的食物不贵,却能让疲惫的人找到慰藉。它们没有精致的摆盘,也没有花哨的名字,却比任何宴席都让人牵念,那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一回头就能闻到的、属于故乡的安心。
暮色降临时,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饭菜香从各家窗棂里漫出来,混着晚风里的花香,酿成一坛叫做“生活”的酒。走在青石板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麻将声和说笑声,忽然明白:所谓家的味道,从来不止于舌尖,更是藏在这些烟火日常里的、稳稳的幸福,它们不张扬,却深深扎根在记忆里。
(余泳佳)